advertisement

人人皆知「病向淺中醫」,但大腸癌通常不易在早期發現,對於已擴散的癌細胞,外科專科朱建華醫生和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寬耀醫生又有甚麼看法?

張:張寬耀醫生 (左)
朱:朱建華醫生 (右)

 

兩位醫生平時有甚麼興趣?
朱:我可算是「音樂發燒友」,閒時會玩玩HiFi聽音樂,這個興趣已經30年了。

張:我平日喜歡拍照,尤其離開香港時會隨心拍照,放鬆一下心情。

大腸癌可以如何診斷?這種病的發現率和復發率高嗎?
朱:由2015年起,香港每年大腸癌新症數目大約為5000宗,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1。雖然大腸癌的發病率高,但卻是少數能夠預防的癌症。現時確診大腸癌的標準方法,是利用大腸鏡抽取腸道組織進行病理化驗。逾九成大腸癌是由瘜肉演變而來,若能及早在瘜肉惡化成大腸癌腫瘤前將之切除,便能預防此症2。病人在患病初期一般沒有症狀,大約20%病人確診時屬癌細胞已擴散至其他器官的第四期1。目前數據顯示,只有一半大腸癌病人經治療後可痊癒,復發率大約為50%3

 

張:我們會盡量幫助病人康復和減少復發,即便病人到了第四期,我們希望可以切除或者縮小擴散癌細胞部分,假如腫瘤經切除後,加上使用適當的藥物作術後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到50%4,跟醫好沒有分別。

 

擴散性大腸癌可以做手術根治嗎?現時在用藥和技術方面有甚麼進展?
朱:擴散性大腸癌代表腫瘤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例如肝臟肺部等,便屬於第四期。癌細胞不同的擴散模式影響病人是否能接受手術治療5

癌細胞只擴散至單一及局部器官,腫瘤亦可能被徹底切除。醫生會平衡各種風險來決定應一次或分開多次進行腫瘤切除手術,手術前或後需要化療跟進6,故此第四期大腸癌亦是有機會完全根治的。

另一種情況是腫瘤已擴散至多個器官或有多個擴散點,不能透過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一般建議化療及配合鏢靶藥物對付已擴散的腫瘤6。化療過程中病人若出現併發症,如內出血或腫瘤阻塞大腸等情況,亦有可能需要手術治療7

張:對於大腸癌,我們都可用化療、標靶藥來控制,在第二期和第三期,化療可減低3成至一半復發的復發率8,但癌細胞已擴散的話,便比較難減低復發機會。

現時標靶治療發展迅速,表皮生長因子分為有突變和沒有突變, 若有突變的話便有3種藥可用來阻止生長6,然而,用藥時必須小心,避免出現併發症,所以我們會多與外科醫生討論,考慮會否先做切除手術後才用藥。

 

兩位醫生可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個案嗎?


朱:10多年前,有一位病人來求診時,大腸癌細胞已擴散至腹腔及其他器官,屬情況較壞的第四期。她需要的是手術結合化療的綜合性治療。首先我將病人轉介給腫瘤科醫生接受化療,以藥物抑壓癌細胞生長。經過一段時間的療程後,病人對化療藥物反應十分良好,我便幫她做腫瘤切除手術。手術後,病人再接受化療,減低日後復發風險。10多年過去了,病人仍然健康生存,沒有復發跡象。

張:我認識一個肝腫瘤擴散的大陸病人,他在大陸接受治療時,所有可用的藥物都用過也沒有效果,我向他改用口服化療藥及標靶藥,奇蹟地半年就康復了。

 

即睇更多:https://go.she.com/2Wt4dPW 

 

SAHK.DOC.19.10.0614
02/2020

本專欄由賽諾菲製藥支持

 

參考資料
  1. Hospital Authority. Cancer Registry. Colorectal Cancer in 2016. Available at: http://www3.ha.org.hk/cancereg/pdf/factsheet/2016/colorectum_2016.pdf. Accessed 28 October, 2019.
  2. Rudy DR, Zdon MJ. Am Fam Physician. 2000;61(6):1759-1770.
  3. Young PE, et al. J Cancer 2014; 5(4):262-271.
  4. Law WL, et al. Int J Colorectal Dis 2012;27:1077-1085.
  5.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olorectal Cancer: Stages. Available at: http://www.cancer.net/cancer-types/colorectal-cancer/stages. Accessed 28 October, 2019.
  6. Van Cutsem E,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14;25(3): iii1–iii9.
  7. Vogel JD, et al. Dis Colon Rectum 2017; 60:999-1017.
  8. Tsikitis VL, et al. BMC Cancer 2014;1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