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是眾所周知的中風高危因素,但原來沒有三高不等於安全。在中風個案中,一至兩成並無三高問題,這類患者大多數不自知有高危因素,故此疏於防範;直至首次中風出現,才知道自己一直揹著計時炸彈。

 

我們全身遍佈血管,包括腦部及心臟,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皆可對血管健康造成破壞,引致中風,故此有三高問題的人士,都對中風症狀較為關注。然而部分患者並無三高,以心律不正為例,便是繼三高後第四大常見引起中風的因素。在香港,每一百人之中,就有一至兩個有心律不正,當中以心房纖顫最為常見,它引起心跳不規律,令上心房難以將足夠血液泵到心臟,心血管有血液滯留並形成血塊;如果血塊流進腦部,就會導致中風。年紀愈大,心律不正的風險就愈大;在七十歲人口之中,便有一成人有此問題。由於心律不正表徵不明顯,患者可能偶然覺得心跳有異樣,但不以為然,直至心跳非常急促或出現休克,才可揭發病情。

 

壓力大都可中風

撇除其他高危因素如高血壓,情緒上的壓力亦是一個獨立風險因素。有研究指出, 高血壓的中風風險是常人的三倍、肥胖是1.2倍、吸煙是1.6至1.7倍,至於情緒壓力的中風風險是兩倍以上,竟比吸煙等因素為高,原因是壓力可加快血管粥樣硬化的過程。其他較罕見的中風原因通常是先天問題,包括先天性凝血功能異常,容易引起大腦靜脈栓塞中風,導致腦細胞壞死。也有患者因有基因變異,導緻小血管容易堵塞,漸漸就會形成中風。上述患者通常在首次中風後才知道有先天問題。另外,濫藥如服用可卡因,亦可令小血管堵塞而誘發中風。

 

David(化名)四十歲,表面看來十分健康,而且有健身習慣,一天突然半邊身軀難以動彈,於是入院檢查,此時發現他腦中風發作,三條心血管亦已堵塞,必須安排接受通波仔手術。David從事船務工作,工作非常繁忙,往往在深宵三、四點才可睡覺,壓力極大;他自以為能夠承受,懵然不知身體已經透支。經過治療後,David終能重拾健康,但他還是決定轉工,不再讓身體被壓力耗損。

 

四十歲起定期體檢

沒有三高的人士,必須了解自己有否其他中風高危因素。市民常以為年紀大才需要接受身體檢查,然而現時很多人雖然正值壯年,身體已有各種毛病,所以在四十歲開始便要注意健康,定期接受檢查,包括心電圖檢查。如果因為年老或其他原因而有持續性心律不正,可能需要服用藥物來控制心跳頻率,或是服用薄血藥減輕中風機會。如有繼發性心律不正,即心跳不正常由其他疾病引起如甲狀腺疾病,則要治療原本疾病,才可減輕病情。

 

情緒壓力較大的人士,不妨找人傾訴;要是無故食欲不振、難以入睡、體重下降、工作表現欠佳、頭暈或頭痛等,可能是情緒病的表徵,此時不妨向家庭醫生查詢,有需要時可尋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的幫助,勿讓壓力爆煲,破壞身心健康。

曾建倫醫生

腦神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