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心臟病是本港第二大殺手,而心臟病當中又以冠心病最常見、死亡率最高。冠狀動脈的作用是為心臟供應氧氣和營養,當冠狀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管收窄或閉塞,導致心臟缺氧,就是冠心病。不少人認為冠心病患者以男性居多,或稱之為「男人病」,心臟科專科醫生梁國輝指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尤其是50歲後的女性患冠心病的比率大為上升,更年期後的婦女要特別留意。

 

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很多,「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飲食習慣、缺乏運動、中央肥胖、吸煙等十分常見,因此一般人都有錯覺認為男性罹患冠心病的機會比女性高。「女性患冠心病的比例比男性低,只是50多歲前的事,年輕女性有足夠的女性荷爾蒙改善血中膽固醇濃度,保護心血管。然而,女性在更年期後缺少雌激素,心血管疾病風險逐漸增加,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問題慢慢浮現。」梁國輝醫生說,60多歲的男女冠心病比率相若,可見冠心病並非「男人病」。

 

冠心病的症狀包括心絞痛、呼吸困難和心肌梗塞。「由於普遍女士們都對身體比較敏感,一出現病徵就快察覺到心臟有毛病主動求歲;男性則相對諱疾忌醫,就算覺得心臟不妥卻遲遲不願求醫,結果常常延誤了治療,影響病情。」梁國輝醫生表示,但對於醫生來說,真正的困難卻在於診斷女性冠心病。

 

冠心病檢查方法有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運動應激心臟超聲波、心導管和冠狀動脈造影等,常見的運動心電圖可透過運動過程測量心臟有否缺血。「但女士卻有機會因女性荷爾蒙而出現假陽性現象,心電圖ST段呈現下沉,冠心病症狀似有還無,因而必須進行多重心臟檢查。」梁國輝醫生解釋,現時市民認知度較低的運動應激心臟超聲波,可即時從影像觀察心臟整體運作,有助了解心肌缺氧或缺血的程度,更準確地診斷冠心病。

 

病人被確診患上冠心病後,醫生初步會先進行藥物治療,減低心臟負荷和提高心肌效率,以減輕症狀和減慢病情惡化。如心血管收窄情況嚴重或藥物效果不理想,病人通常需要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打通血管植入支架,擴張血管並增加心臟功能。梁國輝醫生表示,本港的通波仔技術已相當成熟,成功率高遲95%99%,手術完成後兩星期經過評估,更可按步就班進行輕量運動。

 

此外,病人接受通波仔手術後,一般需要服食雙抗血小板藥,以減低血管突然栓塞的風險。不過,仍有不少病人因服食藥物後身體出現瘀斑而私下停藥。「術後如擅自停藥的話,有機會出現急性血管栓塞,死亡率可達25%,風險非常大,特別是患有糖尿病、腎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出事的風險更高。」

 

梁國輝醫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