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在外媒VOX拍攝的最新一期《Borders》節目中,記者Johnny Wharris 以鏡頭道出了港人的痛楚 —— 居住問題。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Borders》這一系列視頻是走訪各個國家,紀錄最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從而探討社會問題。Johnny 今次就帶我們走入香港的「蝸居」,相信作為每個生活於此的港人看了,都會不免心酸。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在香港平均每個人的居住空間在75平方呎到140平方呎之間,而在美國一個停車位就有120平方呎,so sad。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僅僅是一個床位,最便宜的月租都要HK$2,100,而且還要和生活物品「分享」,即是說,真正的空間可能都不夠一張單人床大。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Johnny特地採訪了Designing Hong Kong 創建香港的CEO Paul Zimmerman 和 《Friends of Sai Kung》的主編John Wright,即便香港仍有7成的土地尚未開發,但核心問題很大機會是出在Landscape management,而這當中更是牽扯到土地交易過程中的利益問題。當然,需要承擔這部分壓力的,永遠是為了買樓而賺錢生存的城市螻蟻。
【共居空間會否是新一代人的出路?】
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改善居住環境?現實往往教會人如何安慰自己。這幾年共居空間、膠囊屋、太空艙等概念應運而生,買不起豪裝新樓,起碼都能住進帶點設計感的微型空間,身為普通白領也可以負擔得起「無價自由」。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影片當中就提及到「香港太空艙」的膠囊房,如今深水埗、旺角一帶的舊樓就有出租。
圖片來源: @CybertectureOpod Facebook
另一個近來在設計界備受關注的就是由設計師James Law及其工作室設計的Opod水管屋,其主要採用成本低、有超強隔音效果的混凝土材料,圓柱形的「房間」內有一張沙發床、桌架以及冰箱、烤箱等家電,設計師用玻璃門隔出洗手間及浴室,總面積不足100平方呎。
圖片來源: @CybertectureOpod Facebook
當然如果選擇這類微型居住空間的前提條件是,雜物要盡可能減少,編輯很難想像如果長期居住於此,生活會多麼不方便。
香港最新共享居住空間公司 Weave Co-Living 旗下 Weave on Boundary 於8月開放租賃,秉承Hassle free的生活態度,旨在為想要體驗獨居或是旅居人士提供舒適、便利和社群化的居住空間。
大廈共有16層,連天台。3樓為公共空間,包括廚房、客廳、遊戲區和健身房,供住客休閒交流。
房型方面,最小型的Quad Bedroom 每一層有4間,每一個quad約240平方呎,包括4間Quad Bedroom、2個共用浴室及洗手間。月租為HK$7,200起。
Quad Bedroom 提供單人床、書桌即儲物櫃。
另有自帶浴室洗手間的 Premium En-Suite 和Standard En-Suite,月租分別為HK$10,800起和HK$9,500起。
Premium En-Suite睡房包括單人床、書桌、洗手台、儲物櫃、浴室及洗手間。
Standard En-suite Bedroom
住客亦可利用每一層的公共空間,與同層住客交流。
網站:https://www.weavecoliving.com
無論是在共享經濟概念下衍生的co-living space,還是能夠以低價入住的微型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可暫時緩解住房壓力,令生活得到少許改善。但亦有另一種聲音表示,雖然這樣的模式暫時可給人多一種選擇,但卻並沒有從根本解決及改善香港高昂的房價和住宿問題,而且也只會更加令人絕望。如《Borders》最後所講,在政府各部門真正開始實行改善措施之前,香港只會愈來愈小⋯⋯
原視頻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