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早期 ,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學者Martin Seligman作出了心理學史上一次著名的實驗,實驗當中他將一隻狗困在金屬牢籠中,只要蜂鳴器一響就會對牠進行電擊。狗在多次痛苦難當的電擊之下,即使不斷嘗試卻無法成功逃出牢籠。如是者在多次實驗以後,狗從蜂鳴當中學習了恐懼。之後即便把籠門打開並停止電擊,狗一聽到蜂鳴不但不逃,第一反應反而是臥在地上呻吟顫抖。
Martin Seligman後來藉由實驗論證動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心理學現象,形容人類和動物接連受到挫折後,從經驗當中學習得來無助感。「習得性無助」不但會令人產生信心危機,更甚者會讓人陷入意志消沉、絕望、長期抑鬱的心理品質。最後我們會在可以逆轉現狀的情況下,條件反射不願作出任何努力,在沉默中坐而待斃。
「習得性無助」同時與家庭管教的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學者指出在過度溺愛與過度管教的家庭中長大,會提高孩子「習得性無助」的機率。另外亦有一些極端的例子,譬如說是性別角色的層面上,某些女性權益失衡的國家﹐由於女性從被長期剝奪的經驗下學習到無力與失望,她們較容易放棄去爭取權益,甚至認為被剝奪是理所當然的。一般來說組成「習得性無助」最主要是「歸因方式」,當一個人得到失敗經驗時,他會從何種角度去解釋自己的失敗,有學者歸納三種角度「3P」——內在(Personal)、普遍(Pervasive)與穩定(Permanent),分別代表著一個人認為多大程度下將失敗投射在自身問題、認為多大程度下失敗會影響生活、認為多大程度下失敗不能被逆轉。研究指抑鬱症患者在「3P」上傾向將失敗原因內化,導致自尊心低落、生活行事態度消極,容易在挫折中感到無力。
適當的危機感能成為你進步的推動力,有時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不過如果發現自己無法從絕望的情緒走出來,無法重新建構自信的話,除了尋求專業的心理診斷外,你還可以向自己提出以下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