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香港有有一個國際美譽叫做「購物天堂」,除了因為香港由國際頂級品牌至特色小商品都可以買得到之外,購物還已經成為香港社會文化的一部份。港人新年去購物、情人節去購物、兒童節去購物、聖誕節去購物,甚至連近幾年內地無端興起的「光棍節」,都要必須要參與消費才夠應節。不過由於消費主義帶來的種種問題,也開始令不少人開始反思自己的購物習慣,一些如「斷捨離」、「良心消費」、「buy less choose well」等提倡減少需求、提高質量的消費新概念開始漸漸流行起來。不過除了改善消費習慣之餘,其實要消滅那些在腦中縈繞不去的購物慾望,才能達到「源頭減廢」的目標。

你有沒有想過那些購物意欲是從何處來?很多人認為,消費衝動都是突如其來的,但很遺憾地告訴大家,商家輕而易舉就能將「你需要買」的觀念植入消費者腦中。他們總是有一大堆的行銷戲法,能輕易地說服你乖乖拿出錢包。以下就為各位掀開幾個常見的行銷手法,讓你新一年能更加精明理性地消費!

Youtuber理科太太曾經拍過一段影片分析衝動消費的緣由

1)縮短購物體驗

近年愈來愈多商家注重於研究「消費體驗」,他們致力於縮短顧客產生對商品的「好奇心」於按下付錢按鈕之間的距離。Youtuber理科太太曾經拍過一段影片分析衝動消費的緣由,提到人類作出決定其實與神經科學有關係,換言之商家會在你的購物體驗中埋下一些「暗示」令你更加容易作出選擇。片中她提出了兩個例子,比如說商家會設定「一鍵購買」的功能,在以往購物時紀錄下你的郵寄地址、信用卡資料,美其名為優化體驗但其實是縮短購物消費。另外在購物按鈕上其實也有小機心,好像綠色、橙色的按鈕會有暗示作用,最能引發消費者按下按鈕。

虛擬的消費媒體也是令我們多花錢的主要原因

2)虛擬金錢

上面提到,商家會在以往購物時紀錄下你的郵寄地址、信用卡資料等,其實虛擬的消費媒體也是令我們多花錢的主要原因。使用電子錢幣如信用卡、八達通、電子支付應用程式消費時,我們較少會意識到「付出了金錢」。然而當你用現金消費時,你會感受到自己確確實實在「花錢」。所以像網絡遊戲商家製作一個遊戲時,會讓你在遊戲外花錢買遊戲裏的錢幣,然後再用錢幣在遊戲中消費。

「饑餓營銷」(Hunger Marketing),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產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係、製造供不應求「假象」、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目的。

3)饑餓營銷

據百科上的定義,所謂「饑餓營銷」(Hunger Marketing),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產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係、製造供不應求「假象」、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讓消費者「愈得不到愈想得到」的行銷手法。這種手法常見於網絡營銷,尤其是在女性商品的產業上。Netflix紀錄片《消費陷阱大解構》就有提及到化妝產業如何在以利用網紅效應結合饑餓營銷來達至最大利益。

4)單純曝光效應

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也被稱為「熟悉定律」,意指我們會因為事物在眼前出現的次數愈多而產生偏好。行銷學有一個「七次法則」,指出大部分消費者接觸產品七次後才會實際購買。要是你在網絡看過某間商品後,發現它總是出現在不同的頁面,那你很大可能是被商家「Retargeting」,知道你對該商品產生熟悉感,認為自己非買不可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