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現代女生不時因為工作繁忙而忽略自己需要,造成生活壓力過大,令自己缺少了喘息的空間,但其實透過藝術可以幫助舒緩壓力,靜心欣賞具創意性的畫作,好好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刻。今次很榮幸邀請到前新聞女主播張寶華小姐與我們分享一下她的藝術之路。

被喻為新聞之花的張寶華近年積極參與藝術工作。

 

 

一畢業就擔任港聞記者,問到張寶華多年來有沒有較深刻的事情值得分享,一如所料就是與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一席話,「記得當年跟董建華去北京做述職的時候,當時要採訪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先生,他老人家亦都離世,這件事應該是我做記者十幾年生涯當中,不單止我,而是廣大香港或國內的朋友都記得。」

張寶華近年創立屬於自己的畫廊,培育一眾年輕藝術家。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相信不少讀者都會記得當年江澤民先生所說出的「名句」---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看似責備的名句,但對張寶華來就卻是一份禮物,甚至珍而重之地用作她的YouTube頻道名稱:「我希望香港人保持住一個簡單,即是simple and naive心態。其實naive並不是一個貶義字,即是你無畏無懼,亦沒有很多計較,好多計算的人,你才可以simple and naive。所以都希望讀書可以令到大家保持一個警覺之外,內心都可以保持住一種『真』。」

當年張寶華被江澤民批評的一幕,於她來說有另一番感受。

從書本尋找的人生之道

由新聞主播轉型為娛樂公司高層,工作性質來個180度轉變,從追求新聞與自由的角度,到每事都尋求利益與目的性的職業,不難想像當中的壓力有多大,「其實那種壓力主要來自工作,因為你處理不來的時候就會有壓力,例如人事的鬥爭,沒辦法,當牽涉人、牽涉錢、牽涉名的話,一定有很多所謂辦公政治。」問及到當時如何於壓力之中仍然可以好好處理眼前的問題,原來書本對她有極大幫助:「當時解決不到情緒,如何看得開都好,每日都有新的挑戰都是解決不來,由於我自己本身好喜歡閱讀,沒想過原來書本是這麼神奇,其實世界上所有問題都可以在書本入中尋找答案,問題在於閱讀得夠不夠多。」書中不但有黃金屋,將書本教予的方法應用於現實生活中,對張寶華來說都是另一種得著。

張寶華的人生之道,不少都是在書本中學習的。

利用藝術舒緩壓力

轉型到娛樂公司工作,面對的花花世界更大,不少人會利用這些機會去擴闊自己的生活圈,但對張寶華來說,轉型卻為她開闢了新的方向。「離開了舊公司,即是寰亞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情緒不是很好,而我小時候有畫畫,家人對我有很好的栽培。後來離開了舊公司之後就重新再畫畫,然後發覺畫畫可以將你整個人專注於一樣事情上,當你很專注投入的時候,你會不知道時間過了多久,可能一望才發現:『哦,原來已經過了4小時。』但那一剎那你會覺得整個人好像輕了很多,其實你的煩惱就在於WhatsApp、訊息、電話與email不停,不斷追你的感覺其實很慘,情緒是來自外來的困擾。」現代人生活不停被科技追趕著,要放鬆就先學習放低電話,如張寶華一樣重拾自己熱愛的興趣,感受興趣所帶來的生命力。

在張寶華身旁展出的畫作是她近年的創作,將會移師到國外展出。

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關

藝術二字予人感覺空泛,怎樣評價眼前的藝術作品選亦是一種很個人的感覺,於張寶華來說,卻會如此詮釋藝術兩字:「我覺得藝術跟生活是脫離不開,尤其當我們談及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是跟藝術家的生活與整個生存環境結構的關連性很密切。我很難接受如果有些藝術家又不跟朋友交往,又不外出社交,又不看新聞,又不閱讀,只專注畫畫,其實我並不覺得這會是一件好的作品,因為有時當代藝術一定跟自己的生活很有關聯,所以我覺得藝術就是跟生活分不開,好的藝術作品大前提會有一定的社會性,一定會有共同感情與大家關心的事情在內。」關於一件藝術品,可從多方面去尋找其所展現的魅力,猶如一層神秘的面紗使人著迷,另一方面藝術亦是一種貼近精神思想與生活層面的作品,從思想中出發而創造的藝術品,更能令呈現當中的意義與價值。

張寶華為培育年輕一代花了很大的心機。

愛香港 提攜年輕新晉畫家之心

要在香港眾多畫廊突圍而出,必需有與別不同之處,當中由張寶華所創立的SC Gallery,不單是一間展出藝術品的畫廊,更是一個可讓香港年輕新晉畫家展現才華的地方。「SC Gallery主力做香港藝術家,因為我發現對香港真是有種奉獻感,以前從來不會出現於我的生命中,但去到一個位就不期然產生我該如何回饋香港的想法。除了交稅之外,原來還有一些東西很願意去做的,例如想著如何提供機會給香港年輕一輩,其實每一個人在年青時一定有很多人提攜過自己,我自己都有幸被提攜,尤其是在做新聞的時候,提攜我的人有很多,去到娛樂公司時,例如舊老闆林生都是一個提攜我的人,到開始調轉的時候,又該如何開始做回當初他們做的事,所以這個都是其中的原因。」創立畫廊不單止是張寶華的夢想,更立志想幫助別人成就夢想,令年輕畫家可以繼續追夢。

放於張寶華工作枱上的藝術作品。

學懂投資藝術的美學

於畫畫當中,張寶華更發掘了另一種興趣,就是投資藝術,被問及到應該如何開始作出投資畫作的第一步,卻發現原來她當初買畫時並沒有投資的想法,「我自己起初買畫的時候沒想過做甚麼投資,純粹喜歡就去買,第一張畫買的時候都是約萬元左右的畫,之後就發覺買畫就好像買衣服,因為我以前都很喜歡買衣服,雖然現在都很喜歡買衣服,但現在多了一樣很喜歡買的東西,就是買畫。跟著就發覺會愈買愈多,投資就不斷愈來愈多。」,女生與生俱來都是購物狂,面對心愛的畫作,她開始愈買愈大幅,「其實大畫真的很令人印象深刻,喜歡買的時候一定會留意二手市場,即是拍賣行,除非如畢卡索那些,一張很細張的就已經價值連城,否則拍賣行的買家交易通常會拍賣那些比較大的畫作,如一米乘一米的話,我覺得是最好的呎吋。」

張寶華亦有購買畫品以作投資。

隱藏於香港的藝術之地

繁鬧的香港當中亦有很多綠色文藝空間,近年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及M+等藝術文化場地,使香港人更關注藝術,於各場地細心欣賞展覽,但除了這些熱點,原來在香港這處彈丸之地卻隱藏了不少新興的藝舍,「其實香港封城這三年,有一個新興的藝舍,就是黃竹坑,雖然黃竹坑只是一兩條直的街道,但就有超過20間的畫廊,無論是本地又或是國際畫廊,路人看不到有大水牌標示畫廊名稱,但其實全部都設於工廠大廈之中,每間工廠大廈隨時可能有兩三間畫廊,而每間畫廊的風味又很不一樣。」藝術愛好者可於空閒時到黃竹坑一遊,據知有不少畫廊除有畫作供欣賞或購買,更會提供藝術分享會,予一眾熱愛藝術的同路者互相交流心得。

在與張寶華交談的過程當中,感受到她對香港、年輕人與藝術的熱愛。

未來的人生計劃

擔任新聞主播時的張寶華已被喻為新聞之花,樣子標緻且學歷高,離開新聞與娛樂高層崗位之後,亦有辦過畫展與出書,問及她對未來的發展,心中還是惦念著香港年輕的一群:「我希望用一個減法式去生活,有些事可以不做的話就不做,專注做多一點自己真的很喜歡的事。希望推廣香港藝術去國際,香港本地藝術家的作品,我覺得很被低估,他們的作品與藝術水平不差,可是價錢就低了一截,可能因為香港跟國內不同,可以有很多人一起做起一件事,但我覺得香港藝術家絕對有國際水準,所以希望自己可以向這個方向前進。」香港以往一直是國際藝術文化交流的樞紐,近年更積極舉辦不少大型藝術展覽如art basel等,將藝術帶進社區,利用藝術去培育下一代,除可提升香港的形象,更可為本地新一代年輕藝術家帶來出路,繼續尋求進步,嘗新、創新與追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