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早幾日在FB看到”Life Transformer”的帖圖,相信不少人都有共鳴。

”Life Transformer”的帖圖,相信不少人都有共鳴。

即使在資源充份的富足社會,身處在疫症爆發時期,社會多個單位停擺,口罩短缺,確診者人數不斷上升,難免會方吋大亂,失去正常判斷力。

例如日前有很多人搶購廁紙,不是愚蠢,而是恐懼。

這是源於不安、焦慮和無力感的表現。

全城面對如此大的憂慮,加上要儘量留在家中減少感染機會,每日忙於各種清潔消毒等生活防疫措施,最重要還是未有足夠口罩備用帶來的恐慌。

我們可以為自己和家人做什麼呢?

口罩短缺到目前為止是不能改變的事實

買到口罩比買到名牌手袋更興奮

全球抗疫是一場持久戰!假如你和家人的口罩存量足夠一個月的話,可以稍為放緩搶購本地口罩「工作」,畢竟現在沒有口罩用的基層人士實在太多了,減少搶購間接令他們有機會得到口罩,齊齊有得用,抗疫成功機會更大。

此外,靈活分配和調動外出日程亦可以控制家中存貨量: 有些人未必買到全部高規格的口罩,存貨可能夾雜一些只能隔花粉灰塵的型號,你可以視乎當日要去的地方而決定使用哪款口罩,倒如只是速去速回在附近買些日用品,可以使用隔花粉灰塵的口罩,外面再加薄圍巾,回家後消毒或熱水清洗圍巾便可。而當要乘搭交通工具的話,就一定要戴上有足夠防病毒功效的口罩了。

A post shared by (@) on

「這款不合規格,即使合規格又不能消毒重用,一天至少用一個口罩,各國網購隨時被cut單,要排通宵搶購或是要炒價買入,令人好心灰意冷,情緒低落!」相信這是不少人的心聲。

由專家不斷呼籲大家要買合規格口罩,全港進入抗疫狀態開始,短短兩星期已經全球缺貨,不少國家亦開始出口管制,在資源短缺的時候還有什麼方法可自救?對於口罩消毒方法,即使各大專家亦有不同意見,但大方向一定是不建議重用。

要有「辦法總比困難多」、「謹慎而不恐慌」的信念

台灣的林韋地醫生撰文指出: 「在現階段,公眾戴口罩,很多時候是一種安慰劑療效,placebo effect,以換取心理上的安全感。但安全感不等於安全,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因為病毒還是可以從其他方式傳染,如武漢就有醫護人員沒有戴護目鏡就感染,或是顧著口罩忘了洗手,摸東摸西,或口罩戴錯(傳說中的假新聞兩種戴法,或沒有蓋住口鼻),或是拉下來透一透氣喝口水,(請見香港林鄭錯誤示範),就破功了。

聽完是否更洩氣? 雖然現時已經有社區感染,但其實也不是絕望,即使買不到高規格口罩和酒精搓手液亦不要過份憂累,影響情緒。

A post shared by (@) on

若然真的沒有酒精只有不含酒精的消毒液,不要氣餒,化學博士Dr K Kwong建議大眾使用不含酒精的消毒殺菌液時,要保持雙手濕潤超過5分鐘,便可達至消毒殺菌作用。此外,可以洗手的情況下不要用酒精搓手液,而所有死物都可以用199漂白水殺滅病毒,那便可以延緩抗疫物資消耗。

抗疫物資暫時「周轉不靈」可嘗試向親友求助,或是建立群組互相分享幫忙。非常時期要減少非必要外出,每次外出都先準備好To-Do-List(如購買日常用品、去銀行、食飯)以一日用一個口罩為目標。

全家增加在家吃飯的次數,可以一次過買足夠幾天的食材(但切勿囤貨!)。避免進食從未試過的營養補充食物、成藥,也避免在這期間使用新護膚品,即使在家也穿夠衣服保暖,以上均可減少各種敏感不適或傷風感冒,減低要去醫院及看醫生的機會。

A post shared by (@) on

外出時帶備消毒用品外,亦要帶備舊唇膏筒或冇筆芯有蓋筆作「手指」用途,不妨帶幾支乾淨棉花棒,有需要時可用取代手指接觸面部。

總之要發揮生活創意和應變能力,體諒抗疫時期各種日活上的不便,避免自己因抗疫而令情緒跌入低潮,雖知道抗疫需要同心合力才能成功!

非常時期的非常方法

口罩

雖然有很多外國專家都強調勤洗手比戴口罩重要,避免用手觸摸口鼻亦比戴口罩重要,此外,戴着失效的口罩,會令人誤以為有足夠保護,降低個人衞生意識,間接增加感染病毒的風險。

但香港城市密度極高,加上已疫症已在社區爆發,所以基本上出外戴口罩(無論外科口罩或防花粉口罩)是必需的,但注意其他個人防疫工作都絕不能鬆懈。

饒家棟醫學博士表示:在非常時期,選用濾菌功能較差的棉質口罩未嘗不可。「加一條頸巾在外圍,可以有多一層保障,但謹記兩者須高溫殺菌才可重用。」他提醒,家用洗衣機易藏病菌,洗衣液未必能發揮殺菌作用,建議清洗乾淨的衣物,應在高溫下徹底烘乾。

此外,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小兒感染科醫生李秉穎表示,雖然一般口罩過濾微粒的效果不如外科口罩,但也有一定防護力。

他建議將非醫用口罩與醫用口罩一起搭配使用,先戴上棉布口罩,然後在外面戴上醫用口罩。由於內層會接觸到使用者的飛沫,所以棉布口罩要每天清洗或更換。外層戴醫用口罩,可阻擋外來病毒;由於戴在外面,故延長使用時間,可視乎狀況用兩至三日。

但注意由於外層口罩需重複使用,故此取下口罩時,接觸外界空氣的一面向內折,避免接觸雙手或個人物品,才可重複使用。

疫症前線「過來人」分享:

speaker_Laurie-Garrett-photo

此外,憑伊波拉病毒爆發報道而獲得1996年普立茲新聞獎的美國記者Laurie Garrett強調「Be safe. Do not panic」,她曾經歷30多次傳染病爆發,亦甚少佩戴口罩,包括SARS時在中港採訪患者、醫護,強調只要做好預防措施,毋須擔心自己會染病。

她列出10項日常預防措施:

1. 出外時佩戴手套,冬天保暖手套或是普通手套都可以,尤其是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巴士和身處公共空間。

2. 如在社交場合需要脫下手套,或無論有多痕癢,都不要用手觸摸臉部和眼睛。重新戴上手套前,用肥皂和溫水清洗雙手。

3. 每天更換手套,徹底清潔手套,永不戴濕手套。

4. 在戶外戴口罩是無用的,即使在室內,作用亦不大。因為大部分口罩戴一至兩次就會損耗,而重複使用口罩比沒戴口罩更差,反滋生細菌。遠離人群,和四周的人保持半米距離。

5. 為廁所和廚房換上乾淨毛巾,切勿觸摸其他家庭成員的毛巾。每周洗兩次毛巾,濕毛巾是病毒絕佳的溫牀。

6. 小心門把,盡量用手肘或肩膀開關門。戴手套轉動門把手、或觸摸門把後洗手。如果家中有病人,請定期清潔門把手。同時適用於樓梯扶手、手機、玩具、電腦。

7. 使用公筷

8. 絕對不要購買、屠宰或食用任何鮮活動物或魚類。

9. 如果天氣許可,在家中或工作時打開窗戶通風,病毒不能在通風良好的地方久留。

10. 最後,如果你正在照顧發燒的朋友或家人,在靠近病人時請緊記戴上貼臉的口罩,並穿上長袖衣服,病人亦須戴上口罩。

 

中大醫院營運總監胡志遠醫生

而曾在沙士疫症在威爾斯親王醫院Dirty team服役的中大醫院營運總監胡志遠醫生亦在其專欄提及,當時既面對物資短缺,也沒有指引、數據可依,只能憑醫者的直覺和常識去保護自己。他亦分享了一些個人經驗,雖然不是「循證醫學」,但值得大家參考:


1. 十指不沾陽春水:減少用手指,尤其是拇指、食指和中指接觸任何外界表面。例如開門、按電掣等,我早已練出手踭、腳踢、手指尾等武功。有紙巾在手,當然更好。

2. 自製便攜式梘液:沒有酒精搓手液,可用小噴壺裝梘液開水,另備一支清水沖洗。雖然沒有消毒效果,但已可以有效洗去黏在手上的飛沫和微粒。

3. 口罩代用品:在人多擠迫的地方如交通工具,如果不夠手術用口罩,請先留給長者、孕婦及長期病患者。可考慮用由擋水物料織造的頭巾、領巾暫代作遮蔽口鼻,盡量減少吸入飛沫的機會。

4. 不要輕撫你的臉:長期戴口罩的副作用,就是刺激面部皮膚,引起痕癢不適,以致摸面、摸口罩次數大增。這樣反而將黏在面和口罩上的飛沫傳到手上。牢記必須避免摸面和口罩。

5. 嚴防手機:手機放在桌面和其他平面,容易沾上帶有病毒的微粒,所以清潔手機和清潔雙手同樣重要。

6. 注意鞋子:避免穿涼鞋、拖鞋出外,綁帶鞋也可免則免;回家時在門外可放一塊1:49漂白水的濕地布,為鞋底消毒。 

7. 打流感針:這個當然不是預防冠狀病毒的方法。但流感針能大大減低患上流感的風險,既可避免一場虛驚,也可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