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冠心病全名是「冠狀動脈病變」,成因主要是血管內壁有膽固醇等物質積聚,形成粥狀硬化令血管收窄,繼而有機會令心臟供血出現問題,部分心臟肌肉組織得不到足夠的血液。若因這情況令患者感到心臟不適,便稱為心絞痛。但要注意,並非每個冠心病患者都會有心絞痛,有部分病人只會有一些較不明顯的病徵,例如氣喘、體力下降等,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和長者更容易有這情況。

 

有不少病人問,確診冠心病是否一定要通波仔?其實不一定的。冠心病有兩個主要的治療方向,一是藥物治療,包括須服食抗血小板藥,常用的包括有阿士匹靈和柏域此外,控制膽固醇也非常重要,始終膽固醇過高是冠心病患者血管收窄的主要元兇現時最常用的是他汀類藥物;亦要控制血壓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另一個治療方向,則是通波仔適合血管情況較差病情較不穩定的病人有部分病人更可能要做搭橋手術。

 

這裏解釋一下血小板在冠心病的「角色」:當冠狀動脈出現粥狀硬化,最擔心的是血管內壁有破損,令血小板黏附上去,形成血塊,這本是身體的止血機制,但當血管本身已收窄,再出現由血小板形成的血塊,便有機會令血管即時阻塞,甚至急性心臟病發。因此,希望減少以上風險,醫生會處方抗血小板藥。

 

同樣地,做完通波仔的病人,需要在通波仔的位置放進支架,由於支架是外來物,也有機會令血小板黏附上去造成阻塞,所以現時多建議通波仔後服食六個月至一年雙抗血小板藥,然後才減至一種,目的也是減低血小板堵塞冠狀動脈的風險。

 

董光達醫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