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膽固醇高的問題困擾不少人士,然而它是人體的必要元素,是組成細胞膜及荷爾蒙的重要物質。所以除了由食物中攝取膽固醇外,身體還會由肝臟生產膽固醇。但過多的膽固醇也會導致血管阻塞及病變,必須從飲食以及藥物來控制。

 

健康水平因人而異

膽固醇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LDL-C由肝臟出發運送到全身使用,相對地HDL-C把身體各部分多餘的LDL-C帶回肝臟循環再造。心臟科專科何國棟醫生指出,病人的總體膽固醇若合乎要求,但LDL-C超標仍然會危害健康。事實上還沒有醫學研究說明一份HDL-C能抵銷一份LDL-C對身體所帶來的害處,所以不可因為HDL-C指數高而取代服藥來調降LDL-C。

 

不同地區對不同健康狀況的人士均有不同的膽固醇建議水平,依循哪個水平需要考慮個人及家族的病歷和三高等危險因素。在香港,對從來沒有心血管病例的普遍健康人士,建議的LDL-C水平是最寬鬆的3.0 mmol / L以下,以發揮初級防護作用;對於有心臟病病歷的人士,不論有多少危險因素,LDL-C的水平也應該控制在1.8 mmol / L以下;具有一至兩個心血管危險因素的人士,包括糖尿病患者及慢性腎病病人,他們的LDL-C則在2.6 mmol / L以下。

 

藥物效用大 惟改變飲食為先

醫生用藥時主要根據病人原來LDL-C及總膽固醇量,與病人應有的水平兩者差距作考慮。第一線採用的藥物為遏抑肝臟生產LDL-C的他汀類藥物,它們具有較長的歷史,種類繁多並有各種輕重劑量之分。輕劑量的他汀類藥物一般可降低LDL-C達20至30%,高劑量則可降40至50%。如病人的原有水平與目標水平差距大,則需要加上阻截腸道吸收食物中膽固醇的Ezetimibe。而每一種藥物皆有副作用,且與所使用的劑量多寡成正比。他汀類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包括肌肉發炎、乏力及疼痛,若劑量高更會影響肝臟酵素。因此病人服藥後會在第二次覆診時接受血液檢查,量度肝酵素及肌肉酵素是否正常。

 

除了他汀類藥物和Ezetimibe外,近年亦有新類型降膽固醇的藥物推出市場。其中PCSK9抑制劑是一種藥用的抗體,能針對體內PCSK9蛋白酶,阻止蛋白酶把肝臟專門回收LDL-C的受體(Receptor)進行新陳代謝。換而言之,新藥可以提升人體肝臟回收血液內LDL-C的能力。現時醫生一般會在他汀類藥物未能有效抑遏膽固醇至目標水平時額外採用新藥。按現有研究顯示,新藥能在他汀類及Ezetimibe藥物不足以達到目標水平的情況下,另外再降低膽固醇50至60%。

 

何國棟醫生強調若要控制病情,首要任務仍是從飲食及運動改變膽固醇水平,其後方從藥物入手。若單靠藥物控制膽固醇是本末倒置的想法,因為身體必須承受高劑量藥物所致的副作用風險,最終也會增加心血管毛病及中風的機會。

何國棟醫生

心臟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