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中風」一詞使人聞風喪膽,輕則喪失活動機能,重則可以致命,較為人所知的成因是冠心病,不過很多人都忽略心房纖顫亦可導致中風。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患有心房纖顫的病人比一般人患腦中風風險高5倍。

 

究竟心房纖顫是什麼呢?這是指心房不規則地跳動,從而增加心房血塊形成,血塊形成後有機會隨血流走到身體不同的地方,嚴重的會引致腦血管阻塞,形成腦中風。心房纖顫有很多種,成因不能一概而論,不過飲過量酒精、年紀大引致退化、有心瓣毛病及有家族病史等都是高危人士。

 

心房纖顫成因不明,也沒有特定規律,通常發生在70歲,但隨著各樣的成因及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有不少40歲的患者出現。此外科技的發達,也提早了發現心房纖顫的個案,因此病人年齡也有年輕化的趨勢。

 

心電圖偵測房顫

患者有時會感覺到心臟跳動得快、不規則亂跳、心悸、氣促、運動量變差等。心跳紊亂可以是持續性的,亦可以是偶然性的,但無論是那一種,患者也應盡快求醫,透過檢查評估病情。事實上不少病都有心跳紊亂的特徵,最佳方法是及早評估、確診並治療。

 

曾有一名40歲的女病人,因血管閉塞引致腦中風,一邊身不能動彈。醫生為了找出成因,為病人做額外檢查,才發現是因為心房纖顫而引起。可惜病人即使已治好中風的徵狀,但腦部已有永久性的傷害,長遠令她行動不便,實是可惜。所以建議有心房纖顫徵狀的人應及早求醫並治療,總比出現併發症導致中風才治療佳。此外,建議年老人士,也應估做身體例行檢查,例如心電圖或24小時心電圖,及早發現心房纖顫,並接受治療。

病人若有這些徵狀,可以進行24小時心電圖檢查,偵測心率有否不正常。科技的發達,不少智能手機接駁智能手帶後,已可測量心跳狀況,市民可自行作基本監察,再配合診所的機器作出檢查。

 

長期服藥預防中風

現時已有藥物可保持病人心跳在正常心率下運作,亦可同時減低心房纖顫的病徵。雖然現階段藥物對預防中風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有助紓緩病情,減低心房纖顫的發生,長遠可減低永久性心房纖顫的問題。一般來說,醫生希望持續使用來減低徵狀,及避免日後再有同類問題,大部分患者需要長時間服用,並由醫生評估病情才能停藥。除了藥物外,患者可透過手術治療,消融手術可減少心房纖顫的徵狀,然而手術涉及風險,多數都會以藥物作為第一線的治療。

不少患者都會疑問,處理好心房纖顫的問題,是否不用怕中風?答案當然不是,任何人都有中風風險,然而心房纖顫可令中風風險大大增加,所以確診心房纖顫的病人,醫生會同時為他們做其他的檢查,並視乎患者的年齡、有否糖尿病及心衰竭的狀況,研究是否處方薄血藥來預防中風。雖然薄血藥不能百分百令中風不出現,但這是現今最有效治療中風的方法。

 

此外,患者也應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作息定時,亦要配合適量運動,切勿飲大量酒精及含大量咖啡因等刺激性的飲品。很多病人害怕運動可令病情加劇,一般來說若非極端運動,都不會為心臟帶來負荷,所以市民無須擔心。

楊國傑醫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