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反式脂肪」,這個邪惡的名字,可能大家對它並不熟悉,但它卻可能一日三餐圍繞我們的生活之中。早餐食曲奇、麵包,下午食炸雞、薯條、宵夜再配一個公仔麵,這種飲食法隱藏危機,極有可能增加中風及心血管疾病風險。

 

脂肪可大致分為飽和脂肪及非飽和脂肪,飽和脂肪通常可從動物脂肪中得到,是比較無益的脂肪;至於不飽和脂肪則包含在植物中,通常被人認為較健康,然而某些植物油,例如椰油、棕櫚油都含有大量飽和脂肪,所以市民不要掉以輕心。建議市民用油方面,可選擇芥花子油,它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相對較健康。至於反式脂肪又是什麼呢?反式脂肪屬不飽和脂肪,當不飽和脂肪加入氫氣,便會將液態的脂肪變為固態狀,即反式脂肪,這是一個氫化過程,通常是製造食物或加工時的變化。現時很多食物都有反式脂肪,例如人造牛油、酥皮、鬆脆餅乾、曲奇、蛋糕、炸雞、薯片、薯條,經煎炸或是翻炸的食物,製作過程中都產生反式脂肪。

 

累積壞膽固醇

反式脂肪對體內的膽固醇有重大的影響。人體中含有低密度膽固醇(LDL)即「壞」膽固醇及高密度膽固醇(HDL)即「好」膽固醇。反式脂肪可令血液的「壞」膽固醇增加,好膽固醇減低,從而增加血管疾病的風險,當中包括腦中風及心臟病等。

 

要治療血管疾病,主要由控制飲食入手,減少攝取含反式脂肪的食物,多吃蔬菜是好的方法。此外多做運動有助增加體內好膽固醇,減少壞膽固醇。而在藥物方面,醫生也會因應病人身體的情況(膽固醇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處方降膽固醇的藥物,當中Statin 及最新的PCSK9抑製劑,有效大大降低壞膽固醇。但若血管收窄嚴重又同時有心絞痛的症狀者,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不同類型的心臟冠臟動脈檢查,如有需要,便會建議透過「通波仔」或「搭橋手術」以治療血管收窄的情況。

 

除影響心臟外,攝取過多反式脂肪,也會令身體其他器官出現血管收窄,如腦部血管栓塞,患者或會出現急性中風,嚴重可以有生命危險。

 

國際指引

2015年美國FDA已發表報告,期望在3年內禁止食物含有反式脂肪,即在2018年6月便全面令食物中含有的反式脂肪絕跡。世界衞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亦有指引,建議反式脂肪攝取量應維持於極低水平 – 即人體每日所需熱量的 1%。以每日成人攝取 2 000千卡熱量的人為例,反式脂肪的每日攝取量應少於 2.2 克。至於香港也於2008年推出減少食物中反式脂肪的業界指引,希望減少食物中含有的反式脂肪,然而這只是一個指引,並沒有就使用量立法規管。

 

不過在2014年立法會通過了一個針對嬰兒配方產品的營養成分組合、以及嬰兒配方產品、較大嬰兒及幼兒配方產品及預先包裝嬰幼兒食物的營養標籤。當中規管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不得超過脂肪酸總含量的3%。令嬰兒得到較大的保障,然而成人食物並未納入規管內。

 

要減低攝取反式脂肪,我們可以就預先包裝的食物中留意營養標籤,當中應選取不含反式脂肪及氫化植物油的食物。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市民除了注意食物標籤外,也要計算未有包裝的食物,例如快餐店的炸雞及薯條等,因這些食物並無標籤,故難以計算當中反式脂肪的含量,所以還是避免進食煎炸食物為妙。

陳裕豪醫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