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近來一套差不多人人讚好的電影。

《一切從音樂再開始》可視作導演John Carney本人進入電影工業的註腳,如何在看似沉寂的藝術行業中重新出發。起乘轉合間沒有過於戲劇化的高潮橋段,只以歌曲及細節帶動觀眾情緒起伏,Keira Knightly令人驚艷的演唱,加上Maroon5主音Adam Levine的招牌唱腔,沒有讓受《Once》感動過的觀眾失望。準確抓住角色們藝術路上的轉折,《一切從音樂再開始》不煽情催淚,卻會勾起觀眾有關「自我」的挫折與成長。

Keira Knightly飾演的Gretta在大都會紐約失意,被成了明日之星的音樂人男友Dave(Adam Levine飾)拋棄,便遊走城市小角落唱著私密的情感,有時狼狽,時有阻滯,卻起碼容得下ego;所以當她聽到那首只屬兩人的主題曲〈Lost Stars〉被編成Great Hits,前度在台上帶領歌迷狂歡,音樂從親密走向公開,取悅仰慕光環的大眾,她便告別唱片公司,告別不公平的分紅模式,以一元在網上發售專輯,與樂手平均分享利潤。這未必是一種反抗或革命,她只是從一而終守著自己的世界,以及自己的作品。

房子空間的對比也反映主角們心路歷程,Dave與Gretta來到紐約入住大得可打乒乓球的豪宅,最終只有Dave留在那個世界,走向世界巡迴,使用最頂尖的錄音室;Gretta選擇回到好友Steve(James Corden飾)的「狗竇」,回歸街頭手作錄音,只有作品與音樂人,沒有所謂的定位、觀眾口味。因為電影幾乎不處理歌手與「大眾」的關係,預測大眾口味永遠徒勞,「大眾」在戲中只是被唱片公司、Dave想像出來的不存在。真正的聽眾是Steve小房子裡一起分享音樂的人,也是headphone splitter的兩端。

《一切從音樂再開始》重提音樂的親密性質,拒絕精心打造的偽親密感。最初Dan與Gretta在酒吧爭論「真實性」,正正是兩人後來合作錄音的楔子--記錄真實的城市聲音、以真的感情糾紛譜曲、Violet與Dan的即興演奏,全都是音樂甚或其他文化工業漸漸失去的活力。

如果藝術以感動人心為目標,要思考的是「人心」究竟指什麼?還是每件作品也會遇到屬於它的有緣人?會不會作品最初只應像Gretta般取悅自己,然後才是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