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原來要真實面對自己的感覺,很難。
上年熱血地辭去了工作,獨自跑去歐洲差不多個半月,雖然時間可能對一個背包客來說,未免太短,但有些事,有些感覺,不一定要向其他人解釋,自己明白就好。
以前的我,一定是啊驚做主導。害怕自己讓別人失望,於是步步為營;害怕別人的看法,於是只做別人期望我做的事。但最後,讓我壓抑不已,一直在「很想做」與「害怕」之中拉扯。
渴望走出自己comfort zone,很想「做自己」,於是推自己去獨自旅行。對於大頭蝦、不太懂得照顧自己的我,實在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挑戰。害怕得出發前發惡夢,甚至一度想把機票退掉(笑)。但最後一刻,還是抱著「死就死啦」的想法,一下子去到了一個異國,就像一頭跳進水裡。
受jetlag影響,身體很累,思緒很紛亂。心情一直很沉重很沉重,「到底我在做什麼呢?」「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呢?」然後開始擔心很多事情,「會不會有小偷呢?」「我迷路怎麼辦?」我們總很容易被這些莫名其妙的憂慮,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於是即使看著期待已久的景色,只高興了一會兒,又瞬間掉進了思想的黑洞。我又習慣性地逃到自己的世界當中,不讓自己面對現實。
 
在火車上看著窗外的景色,耳機傳來陳綺貞的《旅行的意義》、at17的《the best is yet to come》,邊聽邊莫名地流下眼淚。那個月在旅行中流淚的次數,應該等同於我一整年的流淚量吧!我本來就不是愛哭的人,或者應該說,我本來就不喜歡在人前哭的人。把眼淚吞下去,睡一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後來我才明白到,我一直把情緒壓抑著,根本沒有好好處理這些感覺。旅行時獨處,感覺浮現,身體跟住給反應。可能我把壓抑在心裡、該流的眼淚都流了。那些我不想面對的弱點,因為獨處時無處可逃,於是也被逼面對了。這過程,真的很痛苦,但卻很值得。
因為就在最近,上戲劇班時老師叫我們面對內心的感受時,我才發現,那些曾經最沉重、我每次都很想避而不談的刺,已經消失了。
原來旅行的意義,就在於放下,然後重新出發。因為人生太短,我們都應該好好享受每一個當下。